🌈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——畢業生+在校生大力推薦!
—畢業生 江妙瑩—
從1987踏入新聞界,生命脈動隨著台灣民主社會運動動盪浮沉,採訪身心障礙、婦女、環境、農民等各族群社運;1998轉戰進入公益網路媒體~網氏/罔市女性電子報,即便作為很多人嚮往的媒體記者,也從不認為自己和他人有何不同。
直到進入世新性別所修習女性主義開始,咀嚼羅燦煐老師 屢屢在課堂看著窗外說「一旦走出這個門,我們和社會上的人不一樣」這句話,乃後歷經同志婚姻平權、校園性別平等教育與親朋好友激辯,甚至於情感的割裂,在在令我體悟「這是一條孤獨的路,學習女性主義是要付出代價的」。
女性主義不能當一技之長,性別所更不是各界企業歡迎的科系(可能有內部抗爭的風險),對我而言,她卻是重要的價值與信念,讓自小飽受各種社會文化偏見及父權壓迫的芸芸生命,可以安全安心的在這裡休養生息,慢慢地長出性別眼耳鼻身口,產生知識性的世界視野,進而培養出對抗不公義問題的道德力量。在性別所與老師、同學們不斷來回的討論與思辨中,提供難得自我培力及滋養的土壤,朝向個人生命頂峰的方向邁進。
老實說,讀性別所,無法讓我們經濟收入豐碩,甚至可能讓我們看到的盡是社會黑暗面,亦或不公不義的社會現實,自認不夠勇敢的人,奉勸最好不要來讀;不過一旦進來了,我敢保證,這裡必是一處瑰麗又取之不盡的知識堡壘。
—在校生 王浩翔—
老實說,我從來沒有想過有一天我會再次就讀研究所,而且還選擇了一個先前從未想過的研究領域。不過,也因為就讀了性別所,讓我有了全新的視野與體驗,同時還因此結交了不少志同道合的伙伴。
2018年是我感到相當徬徨的一年,覺得人生好像遇到了瓶頸,於是,我藉由各種管道尋找答案。後來,適逢婚姻平權和性別教育公投吵得沸沸揚揚,大量接觸許多性別議題的資訊之時,我一邊思索著性別與自身的關係,一邊也從一名性別運動者的社群網站,獲得了世新性別所的招生資訊。看著她個人學習心路歷程的分享,以及性別所師資與課程的介紹,讓我萌生報考世新性別所的念頭。
後來,幾經波折,我終於順利推甄進入世新性別所。還記得第一天開學的夜晚,我還特地上了妝,讓(因前一晚興奮失眠的)自己看起來氣色好一些,並在搭乘捷運前往學校的路上,內心上演著各種小劇場,甚至還深怕自己走錯教室,錯過了課程最精彩處。
在這一年多的學習過程裡,我漸漸體會到:學習就像是一段在知識的建制(institution)中進行自我定位(mapping)的過程,而在知識龐大、深邃的堂奧裡頭,學習者很容易在複雜交錯的路徑間徬徨或是迷失,甚至不得其門而入。幸好,性別所的老師都是非常專業的性別研究者,她們一方面提供系統性的學習大綱與閱讀書單,一方面以其豐厚的學術涵養,引領同學進入性別研究的世界/視界。
以必修課為例,我當時碩一上學期的「女性主義理論」課程,是由伍維婷 老師所教授。老師以清晰的邏輯思維,深入淺出地引領學生進入女性主義複雜的理論與流派;陳明莉 老師的「性別研究方法」課程,則提供了我們多元而豐富的質化與量化研究方法。碩一下學期時的「性別社會學」裡頭,羅燦煐 老師以「社會學的想像」出發,帶同學思索生活中的性別議題及其背後所隱含的結構與運作過程。到了碩二上學期,洪凌老師教授的「性別研究專題研討」,則加入了文化研究此一跨學科的角度,進一步思考性別議題。
此外,我在性別所就讀的這段期間,還認識了不少伙伴。大家會分工尋找上課所需的文本,分享重要的性別議題資訊,或是低潮的時候相互打氣。有空的時候,大家還會一起聚餐、一起喝酒,一起參加遊行。誠如俗諺所說:「一個人固然走得快,但一群人才能走得遠」,而在性別實踐的路途上,我很高興能認識這群伙伴,也很感謝她/他們一直以來的支持與陪伴。
很感謝世新性別所的老師,讓我在這一年內,有了不少的成長;同時也很開心能認識許多相互幫助、一起努力的同學。雖然我不知道未來會變得如何,但至少我知道我正朝一條理想的路途上前進,而且也逐漸解答了一些我生命上的疑惑。
如果妳/你也因為性別議題而正在尋找解答,或是總覺得生活上哪裡不對勁,但又老是說不上來,或許可以來世新性別所看看,在這裡有許多值得一探究竟、有趣的性別知識,以及願意和妳/你分享生命故事的伙伴。
如果妳/你想學習性別研究相關知識,或是覺得性別倡議是很重要的社會議題,並認同性別正義此一目標,那麼,不妨手刀報名世新性別所。
世新性別所非常歡迎妳/你參與這個大家庭!
—在校生 張秀卿—
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一直以來都是我的第一選擇,因我小時候常面臨性別壓迫,總感覺身為女生有著很多的限制,也曾遭家人言語上的貶抑和校園霸凌(因為那時我又胖又醜),我很渴望能進入北部唯一研究性別的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,讓我可以真正地了解自己和這世界,因此大學畢業和工作18年後,我終於毅然決然地投考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,很開心108年開始在這裡就讀。
我覺得在研究所的生活是快樂的,也是辛苦的,但收穫是非常豐厚的!我很感謝世新性別所能在下午或晚間開設課程,讓我能夠於下班後前往修讀,雖然白天工作、晚間唸書,對於42歲的我來說,體力上是一大挑戰,但我很珍惜可以好好唸書的時光,也因此學習了善用時間以平衡唸書與工作,同時非常感謝性別所提供了「性別平等倡議傑出人才獎學金」,讓我減輕了學費的負擔。
碩一必修的女性主義理論 和性別社會學,對我從事家暴防治社工的工作幫助很大,不僅使我理解女性主義的精隨、父權體制對於女性的壓迫,也讓我更加了解自己,使我在服務個案時更有理論基礎,我常會運用在性別所學習到的知識,協助個案提升性別意識和釐清親密關係權力結構概念,在性別所唸書對於我的生活和工作很有實質上的幫助。
總之,世新大學性別所是理論與實務並重的研究所,所上的老師都是學術界赫赫有名的師資,在此,我誠摯的推薦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,並邀請全台灣對於性別議題有興趣的同學、朋友們,一起踴躍來報考!相信絕對收穫滿滿,不枉此行。
—在校生 梁詠恩—
夢想真的只是遙不可及嗎?從香港出走到來台灣念性別研究,已經整整13個月了,但是對我來說,仍好像是夢一般的感覺。經歷過半百人生,我仍記掛著少年時的夢,追尋知識、尋找自我、幫助有需要的人,一直都是我的夢想。可惜的是,作為一位跨性別人士,我的前半生都花在性別掙扎與困惑上,歲月蹉跎不堪回首。完成性別重置後,我告訴自己不能夠留戀在躊躇嘆息中,要將過往的苦難歷練為知識的力量,助己助人。其實來世新大學讀性別研究,真的是機緣巧合,但又是得來不易之事。
這一年中,修習了性別研究方法、女性主義理論、性別與傳播研究、性別與政策研究、同志與性少數法律專題研討、新媒體與性別社會運動六門課,可謂果實纍纍,也驚訝自己連週末都不太想去遊玩,反而經常沉醉在讀文獻與作業之中,樂此不疲。或許有人會覺得這樣太誇張了,每個同學確實也都有不一樣的狀況,但對我個人而言,能夠有這樣的一個環境,有老師督促去讀自已有興趣的文獻,去探討想了解的議題,也有同學一起學習交流和支持鼓勵,絕對是千金難買!慶幸在這個年紀,終於找到一個實踐自己理想的機會,且放得下既有的生活。畢竟對我而言這種機會也許一去不復還,人大了,才更懂得珍惜當下!
起初其實還是有點戰戰兢兢,放下學業這麼多年,再重拾課本實在一點都不容易。入學後的第一個學期真的有點不適應,還好我的人生經驗和性別的掙扎,都造就了我的探索及適應能力,到了第二個學期,基本上已經能夠掌握好課堂的節奏了。剛剛第三個學期開始了,發現從來沒有這般的想上課,而我學習的心得是,性別研究並不能夠幫助一個人致富,但若是對性別議題有興趣,它將會是開啟浩瀚性別世界觀之鑰匙。
—畢業生 鄭育婷—
作為性別研究所的畢業生,我研究的題目是性少數出櫃家庭所展現的韌性,這和我的人生經歷有關。在性別所擔任學生的三年中,與其說寫論文,不如說當時的自己是利用知識作為力量來解析自己的困境,我想,這也是許多性別所學生共享的特質:我們藉由學術的學習和自己的生命經驗共振,終究產出了許多與眾不同、甚至有些奇形怪狀的學術作品。
在性別所的師生裡,沒有所謂的「性別學門科班」這件事,大家都是帶著跨領域知識而來,這些碰撞和尋找共同語言的過程,成為我在性別所最珍貴的能力。
我很感謝性別所帶給我的學習過程和知識,尤其感謝我的指導老師宜倩和佩雯老師,以及帶著我兩年助教生涯的明莉老師,當然還有洪凌老師、維婷老師及燦煐老師,感謝這些老師們在性別所帶給我的鼓勵和砥礪,也謝謝他們教會我找到一個長期參與運動、關懷議題的戰鬥位置,讓我可以在畢業後依然長期參與,這是最珍貴的寶藏,謝謝世新性別所!
—畢業生 謝馬力—
還記得碩一剛開學,同學們自我介紹時,都會分享自己報考性別所的原因,有人是因著生命經驗的積累,帶著自己走上性別之路;也有人是從公共議題討論開始關注性別。相較之下,我最初報考的原因就顯得相當膚淺—當時從事的社工工作,如果有碩士學歷可以加薪三千元。
現在看來,其實我相當感謝當時膚淺又單純的自己,為了每個月三千元的加薪,把自己丟到一個大坑——不誇張地說,性別所真的是一個改變我生命的神奇大坑,就像愛麗絲到仙境遊歷了一圈,我的生活從此變得不太一樣了。
在課堂上,我們和理論對話,也和自己對話。我開始學著用女性主義和社會學的視角看世界,也慢慢長出力量,得以去挖掘、梳理自己一直迴避的生命議題。這對我來說一點也不容易,但是性別所總是有一種令人安心的默契,讓妳/你願意把自己拋出來,因為妳/你知道,所上的老師和同學,都會用力的接住妳/你。
如果妳/你想要找一個具有高度包容又多元的友善環境,來世新性別所吧!如果妳/你期待遇到一些 #很酷的老師(有些還會帶你去喝酒),以及堪稱 #奇人異士的同學們,來世新性別所吧!更不用說這是北部唯一的性別研究所,如果想一邊閱讀理論,一邊汲取台北豐富的社會運動能量,妳/你知道要去哪裡了吧!